传染病患者使用后的内镜处理需遵循严格的规范,以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和防止病毒传播。以下是具体的处理步骤:
1. 初步消毒
• 拆卸与初步清洗:使用后的内镜应立即拆卸可拆卸部分,如活检入口阀门、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。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,确保两头见刷头,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。
• 初步消毒:将拆卸后的内镜和附件放入含氯消毒液中,完全浸泡30分钟。
2. 清洗
• 水洗:将内镜和附件用流动水冲洗,去除残留的血迹及其他污染物。
• 酶洗: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多酶洗液中,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毫升,冲洗送气送水管道,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,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。附件需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5~10分钟。
• 彻底冲洗: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,用水枪或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,以去除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,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。
3. 消毒
• 化学消毒: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2%碱性戊二醛中,全部浸没消毒液中,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。艾滋病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时间不少于45分钟。
• 特殊处理:对于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,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75%乙醇擦拭消毒。
4. 冲洗与干燥
• 去除消毒液:内镜从消毒槽取出前,用注射器向各管腔注入空气,以去除消毒液。
• 彻底冲洗:将内镜置入冲洗槽,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的外表面,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。
• 干燥:用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,将各孔道的水分抽吸干净。取下清洗时的各种专用管道和按钮,换上诊疗用的各种附件。支气管镜还需用75%的乙醇或洁净压缩空气进行干燥。
5. 储存
• 储存条件:内镜干燥后应储存于专用洁净柜或镜房内,镜体应悬挂,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。储柜内表面或镜房墙壁内表面应光滑、无缝隙、便于清洁,每周清洁消毒一次。
• 每日处理:每日诊疗工作结束,用75%的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、干燥,储存于专用洁净柜或镜房内。
6. 附件处理
• 灭菌:内镜附件如活检钳、细胞刷、切开刀、导丝、碎石器、网篮、造影导管、异物钳等必须一用一灭菌。首选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,也可用环氧乙烷、2%碱性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、0.2%过氧乙酸浸泡10分钟。
• 储存:灭菌后的附件应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。